close

圖片轉載至Karen Gavin Photography 。http://www.karengavin.co.uk/galleries.php?gallery=trumpet 

歷史:

•西元前
2世紀:埃及出現最原始型小號,其燦爛的音色,通常都與華麗壯觀的儀式典禮、皇室貴族結合在一起。
1400年:法老的貢禮清單中,記載著40支鑲有寶石的金製喇叭。
1352年:古埃及法老王陵墓中,發掘到一個銀製喇叭。
1000年:而在丹麥煤田中,挖掘到一個銅製喇叭。

•西元後
上古~9世紀:已開始使用金屬製小號,其象徵勝利、凱旋、威武、莊嚴。所以,其頗受貴族社會所喜愛;甚至於每一位貴族,都有代表其身分不同的喇叭訊號曲。

14世紀:自然小號的型態,一個平面圓柱型的口沒有任何邊洞、變音管、伸縮管和活門。所謂「自然」是因為管身沒有活塞或音孔改變音高,完全靠吹奏者的嘴型變化吹出不同的聲音。由於早期有這種限制,多半只用於軍隊或慶典中。

17世紀:以後使用在古典音樂方面。1638年,方替尼(fantini)小號學習與演奏法。

17世紀末:常用在歌劇、清唱劇,當作軍隊的背景音樂或勝利的歡呼。為了演奏高音域,全音階形式的泛音開始發展。

18世紀:自然小號的最高峰。產生許多克服小號音域限制的辦法,如:巴哈時代變音管-增加管的長度,也就是在吹嘴與管身之間加入「變音管」,增加管長以降低音高。

18世紀末:重大改革-出現邊洞和伸縮器(伸縮器常用於長號上,根據資料,伸縮器是為延長吹口的一部份,可以拉起,使所有的自然音階空隙填滿)。

19世紀初:
1801年,小號手懷丁格(Anton Weidinger)發明有鍵小號,但後來放棄,因會產生不清晰的聲音。
1814年,很快的活塞改良,用於小號上,提供了一個非常均勻的半音音階。

海德(John Hyde)改善U型上圈成為活動的伸縮器,有彈簧使它回到正確的位置。盛行於英國,且音色比自然小號還要好,但缺乏總譜中敏捷的要求。

19世紀中葉:1827年,德國出現活塞小號(取代上述19世紀的小號)。音色明亮富變化,可以吹奏快速且富旋律性的樂句,音程準確,高音域聽起來不費力。建立小號在管絃樂中的地位,現代小號的明亮,使作曲家用它來演奏如旋律樂器,就如同木管樂器一般,除管絃樂外,也有小號奏鳴曲和協奏曲。

20世紀:在爵士樂中,路易斯阿姆斯壯(Louis Armstrong)開創了許多的演奏技術。

發聲原理:

是以唇代簧,空氣通過號嘴使管柱振動而發出聲音。依吹奏者嘴唇的振動來發生的。因此樂器之間在音色上較為統一,且因受制於嘴唇的壓力,所以音域較窄。且因嘴唇易於疲勞,容易跑音,所以不適合連續吹奏時間太長或過強的樂段。

 音色:

小號的音色是所有銅管樂器中,音高最高的樂器,聲音的穿透力最強且富有表現力。根據《聖經》上的故事說:「耶利哥城牆之,堅不足抵擋其音。」由此可以想像其聲音是如何鏗鏘。具有強烈的號角色彩,聽起來可使人產生振奮的感覺。小號作為獨奏或重奏樂器,可以演奏輝煌的號召性音調,也可以演奏寬廣的、抒情的或技巧難度大的華彩性樂段,是管絃中極具威力且聲音十分嘹亮的樂器,能表達出輕快熱烈及悲壯的情緒。小號的音色較容易與其他樂器的音色融合在一起。在管絃樂團中,為音色最富於變化的樂器,但是其寬廣的音域卻只有在流行音樂,尤其是爵士樂中有表現的機會。

音域:

音域約有兩個半八度,音域並不寬廣,中音區音域是最美好的,其號嘴最淺,形狀像花朵,因此非常難吹奏。

音區:

低音區:五度,發音較粗,不純。極低音音色沙啞,音不易吹準,要有準備才能奏出。
中音區:九度,明亮雄壯,弱奏時圓潤。
高音區:九度,響亮,略感緊張。上加一線起的音,聲音尖銳,難弱奏。
極高音;四度。靠嘴唇控制音高,一般演奏者難以奏出,在合奏中很少使用。

演奏技巧:

可吹奏八度內各種音程跳動,音階、半音階、琶音以及分解和絃。快速演奏時,上行的連音比下行的連音自如。
單吐法、雙吐法、三吐法(這種奏法,多用於同音反覆的音型)。
其他還有:震音   泛音   花舌   圓滑奏

資料來源:
http://www.ntcu.edu.tw/AMU95A/gran/trumpet.htm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江の鳥物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